全部紀錄分享

  • View More 482206669_1052960766855991_4981251687619228797_n.jpg
    帛琉

    【景觀探索】藍色記憶的終點

        

        

            

        

    旅程的樂章,在帛琉的碧海藍天下,即將奏響最終的尾音。心中湧動的,是深深的不捨,亦是滿溢的感激。幸運的是,在告別這片土地之前,我們擁有一段與海洋共舞、與自然相親的珍貴時光。

    鯊魚城的珊瑚花園和豐饒的海洋生態,曾讓我們屏息凝視,驚嘆造物者的神奇。牛奶湖那獨特的乳白色澤,則以其溫柔的觸感,喚醒我們對大自然奧秘的無限遐想。在百年干貝城,我們聆聽著時光沉澱的文化故事,感受著帛琉人民那份質樸的熱情與深厚的歷史底蘊。而當我們沈浸在藍色珊瑚礁那如夢似幻的水域時,所有的言語都顯得蒼白,唯有那份純粹的寧靜與美好,深深烙印在心底。

    歸途在即,即將揮別這片令人魂牽夢縈的土地。心中,除了不捨,更多的是對一路上所有幫助與支持的感激之情。
  • View More
    帛琉

    【景觀探索】巨石陣與無聲的戰火

        

        

         

        

        

    清晨,當帛琉的北方在輕快的中文歌曲中甦醒,我們也跟著這跳躍的旋律,懷揣著一份探秘的心情,駛向了大島的另一端。

    車輛蜿蜒而上,彷彿駛入一片被時間遺忘的綠色秘境。拾階而上,視野豁然開朗,無垠的湛藍海洋映入眼簾,與蔥蘢的樹叢交織成一幅令人屏息的畫卷。再往深處,一片開闊的草地上,赫然聳立著一群排列有序的巨石,這便是北島的巨石陣。

    關於這些巨石的來歷,如同海風般神秘莫測。當地人口耳相傳著一個充滿奇幻色彩的故事:在帛琉的遠古時代,居住著一群半人半神,他們只在夜色降臨時才現身勞作與密議。當他們選定此地作為建造男人會館的地方,一位頑皮的半人半神卻故意引吭雞鳴,驚擾了只能在黑夜活動的同伴們。頃刻間,這些半神四散奔逃,有些則化為了眼前的巨石,永遠留在了這片土地上。仔細端詳,某些巨石上彷彿還能辨識出模糊的五官輪廓,更增添了傳說的神秘感。令人驚奇的是,在艾梅利克和美麗坵兩州的水下區域也曾發現相似的石塊,這不禁讓人猜想,帛琉的先祖是否真如這些巨石一般,高大而充滿力量。當然,在口耳相傳的歷史中,也有另一種說法,認為這些巨石僅僅是早期男人會館的遺跡,靜靜訴說著過往的歲月。

    告別了充滿神話色彩的巨石陣,我們的心情也隨之沉澱,來到了另一處承載著沉重歷史印記的角落——二戰遺跡。眼前,是日軍當年在此構築的燈塔、住處和辦公室的殘垣斷壁,以及歲月也無法抹去的炸彈痕跡,無聲地訴說著戰爭的残酷。

    結束了一圈的巡覽,我們選擇在遺跡的背後,面朝遼闊的海洋,享受著午餐和清涼的椰子水。陽光靜謐地灑落在身上,海風輕柔地拂過臉龐,周圍的一切都安靜得出奇。此刻,我們彷彿置身於歷史與自然的交匯點,沉澱著一上午的所見所聞,平靜內心,準備迎接下午即將到來的文化展演。這片土地,既有著古老傳說的奇幻,也承載著近代戰爭的傷痕,而此刻,我們正用心感受著這份獨特的厚重。
  • View More 4.jpg
    帛琉

    【樂舞交流】與帛琉原住民族的音樂相遇

        

       

        



     
  • View More
    帛琉

    【文化參訪】探訪男人會館及戰船的故事

     

        

          

        

        

    這趟前往帛琉Airai Bai (艾萊州男人會館Bai) 的文化探尋之旅,不僅是一場歷史的巡禮,更是一段深刻連結過去與現在的動人故事。我們彷彿走入時光隧道,親身感受帛琉先民的智慧與文化底蘊。

    在莊嚴的Airai Bai中,我們了解了帛琉獨特的部落領導體系。由家族中備受尊敬的女性選出部落領袖,這份對女性力量的重視令人印象深刻。十個主要氏族共選出十一位領袖,他們在Bai中擁有各自的座席,共同商議部落大事。第十一位領袖,默默地肩負起安排飲食與招待的重責,更展現了帛琉文化中細膩的人情關懷。最引人入勝的是,當意見相左時,四位最高領袖會在戶外石板平台進行決議,其慎重與莊嚴令人肅然起敬。這座1800年建成的Bai,至今仍是艾萊州最重要的文化傳承與政治決策中心,見證著部落的歷史脈動。

    Bai的建築本身就是一部活生生的史詩。樑柱上的圖騰,訴說著部落古老的故事與領袖的核心價值。魚群象徵著族人,跟隨著領袖前行;鯊魚是部落的守護者,如同十位領袖堅守家園;而公雞啼叫,則提醒著領袖們時刻以部落福祉為念,勤奮服務。在帛琉各地的牆面上,我們都能看到這樣充滿寓意的圖畫,它們不僅是裝飾,更是維繫族人記憶與傳承智慧的載體。

    我們隨後,我們來到了令人震撼的戰船moreil的船屋。這艘於2004年復刻的戰船,承載著部落世代相傳的造船技術。難以想像的是,整艘船竟是由同一棵樹打造而成,凝聚著族人的力量與智慧。歷史的場景浮現眼前,昔日部落間可能因資源或爭議而爆發海上戰爭,一艘戰船承載著近乎一個部落的戰士,每排兩名,共計38人。然而,戰爭的結束卻有著令人深思的規則:一旦任何一方的攻擊戰士犧牲,戰爭便戛然而止。這項規定,在極高的風險下,體現了帛琉先民保護部落永續生存的深刻智慧。

    午宴時光,我們有幸與帛琉原民會副主委谷縱 · 喀勒芳安Qucung Qalavangan 、前駐臺帛琉大使暨部落重要女性歐克莉、帛琉人力資源文化觀光及發展部部長暨第八部落領袖Ngiraibelas Tmetuchl,以及部落中的女性長輩們共進午餐。眼前的傳統佳餚,皆出自部落女性長輩們的巧手。藤編與荷葉化為樸實的餐盤,盛裝著來自大自然的恩賜:椰子、芋頭、樹薯、紅樹林蟹,以及一道以嫩葉和螃蟹肉熬製的鮮美濃湯demok。這簡約而豐盛的飲食,展現了帛琉人取之自然、用之自然的生存哲學。

    最令人難忘的,莫過於帛琉族人以熱情的歌舞迎接我們。我們也以歌聲回應,獻上誠摯的感謝。當我們唱起融合排灣族古調的歌曲《Balau my island》時,一位曾多次演繹這首歌的族人分享道,我們的加入,彷彿為這首他已習以為常的旋律注入了全新的生命,讓他重新找回了初次演奏時的感動,並對歌曲產生了新的詮釋與想法。

    歷史,在當下與過往的交織中,編織出連結不同國度與人們的網絡。透過歌聲與舞蹈,帛琉與臺灣的心緊緊相依。

    這不僅是一次異國文化的體驗,更是一次心靈的交流與啟迪。我們深信,透過這樣深入的文化交流,能夠讓更多人看見不同文化的美麗與智慧,並在彼此理解與尊重中,建立更深厚的情誼。

     
  • View More
    世界原住民族工作坊

    【Be the Bridge - International Indigenous Youth Annual Gathering 成為一座橋樑 - 世界原住民青年年會】

      
     
     
    【Be the Bridge|2025 世界原住民青年年會 活動精彩回顧】

    『讓文化成為橋樑,啟發全球連結!』
    我們剛結束一場令人難忘的跨文化盛會—「Be the Bridge - 世界原住民青年年會」,聚集來自世界各地的青年代表,用真摯的分享,搭起理解與尊重的橋梁。

    本次活動邀請來自瓜地馬拉、聖露西亞、美洲大陸與史瓦帝尼的原住民青年,帶來豐富的文化體驗與感人故事:
    |瓜地馬拉|Socop Arango Myron Alexander 舒冠宇
    探索瑪雅文明的曆法藝術與壯麗自然景觀,品嚐道地傳統美食。他以動人旋律唱出拉丁美洲原住民族在土地權與資源議題上的堅持。
    |聖露西亞|Danielle Charles 祁丹嬅
    揭開這個被女性命名的島國神秘面紗,從火山地貌到巧克力文化,分享她在台灣推動文化交流、倡導社會正義與彼此尊重的心路歷程。
    |美洲大陸|Edd Ruthie Rae 盧心藝
    以英語為橋,連結部落與世界。他開發語言學習工具,推廣多語教育,並深情分享與台灣原住民建立的文化友誼。
    |史瓦帝尼|Dlamini Nosipho Nomphumelelo 王思府
    透過影片導覽,帶領我們感受非洲傳統節慶的魅力,從婦女節到在地遊戲,展現文化凝聚力與跨國交流的可能性。

    這不只是一次分享,而是一段段真摯的文化旅程。
    -
    除此之外,2024年更是迎來努瑪社30週年,榮幸地邀請到第一屆社長暨創始人林建煌先生,重溫當年創立社團的初衷與熱忱。
    與各屆社員齊聚一堂,彼此分享一路走來的點滴與感受,期待努瑪社秉持著傳承文化的初心,締造更多的30年。
    我們看見『文化不只是傳承,更是創造理解、尊重與團結的力量』。
    -
    『一個人走得很快,但一群人走得更遠』
    下一場活動,我們期待與你一起走在文化的路上,成為那座連結世界的橋!
    敬請關注我們的最新消息,下一次的旅程,等你同行!

    #idjalan在路上 #世界原住民青年 #國際交流 #文化連結 #原住民青年年會 #BeTheBridge
  • View More
    帛琉

    【文化參訪】走進帛琉的歷史心臟

        

    .      

        
    在帛琉的中心,靜靜佇立著Belau National Museum,這座在密克羅尼西亞群島中歷史最悠久的博物館,宛如一位沉穩的智者,守護著帛琉世代相傳的記憶。二戰後,帛琉人民渴望一個能珍藏與傳承自身文化的場所,於是,這艘以傳統Outrigger Canoe獨木舟為靈感的建築應運而生。主船承載著豐富的歷史展覽,副船則巧妙地結合了禮品與餐飲區域,每一個細節都流露出帛琉人民對傳統與生活的深深依戀,以及對歷史的無比珍視。

    在博物館館長Olympia充滿熱忱的引導下,我們彷彿穿越時空,聆聽著帛琉的創世神話。傳說中有一位女神想要創造人類,便從深邃的海洋中取出蚌殼,輕輕吹拂,孕育出帛琉的第一對人類,這個充滿詩意的起源故事,展現了帛琉人對自然的敬畏與生命的禮讚。接著,Uab巨人的傳說中,描述巨人食量非常的大,性格也十分殘暴,不斷吃掉地上的帛琉族人與島上的資源,後來族人殺死巨人後,巨人身體變成帛琉眾群島,這則寓言故事則是告誡後人,貪婪與殘暴終將走向毀滅,而巨人的身軀幻化為帛琉的群島,更將人與土地緊密相連。

    另外在傳統家屋的介紹中,則讓我們更貼近帛琉人的生活智慧。家族同住的空間配置,可拆卸式的屋頂以抵禦強風,以及鋪滿石子的前院,都蘊含著適應環境與尊重傳統的生活哲學。廚房不僅是烹飪的場所,更是婦女們交流情感、休憩身心的空間,而以椰子纖維為柴、椰子油為燈、椰子製成的器皿,處處展現著對自然資源的巧妙運用。最令人動容的是,傳統喪葬文化中,祖先的遺骸被安放在前院巨大的石板之下,這片土地不僅是生活空間,更是與先人連結、緬懷的聖地,這份對祖先的敬重,在日據時期後逐漸消逝,更顯得其珍貴。

    博物館中陳列的傳統錢幣,則訴說著帛琉獨特的價值體系。女子身上佩戴的Udoud項鍊,不僅是美麗的飾品,更是一種與出生、婚姻、死亡等重要生命階段緊密相連的貨幣,甚至能用於房屋交易。關於Udoud的起源,充滿著神秘色彩,傳說是「錢鳥」帶來的,抑或是早期貿易交流的遺留,其玻璃材質更指向了遙遠的印度和亞洲。而另一種名為Toluk的玳瑁龜殼錢盤,則被稱為「女人錢」,它不僅是葬禮中對負責準備食物的媳婦的酬勞,也是婦女之間交流的珍貴物品。館長更分享了鄰近島嶼雅浦等地曾使用的Rai石幣,大小不一的巨大石塊,承載著交易、婚盟等重要社會價值,即使難以搬運,其所有權的轉移也僅憑口頭協定,卻凸顯了其超越物質本身的文化意義。

    然而,歷史的長河中也刻下了殖民的印記,這也是博物館無法迴避的真實。從16世紀西班牙的初探與名義上的統治,到1899年德國的強硬殖民,帛琉人民遭受了稅收與勞役的壓迫,以及文化傳統的衝擊。特別是德國殖民時期引入安加魯島的猴子,對當地生態系統造成了難以逆轉的破壞,至今仍是帛琉政府嚴格管制的議題。

    緊隨其後的是長達數十年的日本殖民統治(1914-1944年),帛琉成為日本南洋帝國的一部分,強制勞動、資源掠奪以及對土地、文化和語言的壓制,都給帛琉人民留下了深刻的傷痕。日本殖民政府對土地的徵收、磷礦的開採、日語的推行以及對傳統政治體系的瓦解,都讓帛琉人民失去了對自身命運的掌控。

    二戰時期,帛琉更成為太平洋戰場的中心,經歷了激烈的戰鬥與破壞,無數的家園和文化遺產毀於戰火。德國在佔領期間於比塔帕島開鑿的「德國水道」,雖然是為了磷礦運輸,但也見證了戰爭時期對帛琉資源的掠奪。

    1947年至1994年,帛琉進入美國託管時期,雖然在經濟發展和現代化方面得到了一定的幫助,但與美國簽訂的《自由聯合協定》中涉及核武及國防等議題,也曾引發帛琉內部漫長的討論。歷經八次公民投票,帛琉終於在1994年正式獨立,開啟了致力於文化和自然資源保護的新篇章。

    Belau National Museum的使命,正如館長Olympia所強調的,是忠於事實,傳遞正確的資訊,並以審慎的態度轉化歷史的創傷。博物館收藏的每一件文物,都將成為後代研究的寶貴資料,每一次展覽,都是對下一代的教育與啟迪。它以其專業和學術的嚴謹,努力呈現真實且多元的歷史觀,引導人們反思過去,理解現在,並共同塑造更美好的未來。

    透過Belau National Museum,我們不僅看見了帛琉被保留的時間,更深刻體會到那些不可遺忘的歷史,它們是帛琉人民的根,也是他們走向未來的力量。
  • View More 臺灣原住民族青年赴夏威夷文化交流學習
    夏威夷

    《夏威夷我們來了》

      
    時間:2024年6月5日(三)

    地點:桃園機場暨韓國ibis旅館

    攝影:曾芷婕Siko Lafin

    文字:王雅馨Kaljuy Vavilulja

    延續歷屆文化交流的學習與感動,我們從3月預備和特訓至今,今天即將出發前往夏威夷。

    太平洋藝術節(Festival of Pacific Arts & Culture)根源可以追溯到 20 世紀 1970 年代,當時太平洋島國開始討論如何保護和促進其獨特文化特徵的必要性,不僅保存了傳統藝術和文化,也為當代太平洋島國藝術家提供了表達創造力和解決當代問題的平台,並強調保護和祝福太平洋島國文化遺產的重要性。

    為了在交流中完整呈現音樂與舞蹈,我們把握任何練習的時間,期待在夏威夷遇見南島族群的家人們,期待這趟收穫之旅。